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2024年度會員大會暨研討會圓滿落幕,感謝天心中醫體系、志玲姊姊慈善基金會,以及各界朋友們的協助、鼓勵、蒞臨參與。

中央社在昨天下午也出稿於「生活」區做特別介紹。期盼更多人能了解中醫、使用中醫,讓中醫走進生活。

(中央社記者陳婕翎台北15日電)街頭巷弄中醫診所、中藥房林立,人們對中醫不陌生,不只是養生、治病好選項,還有文學價值,流行歌「本草綱目」作詞人方文山認為知識載體流傳不易,能被傳抄至今都富參考意義。

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昨天舉行研討會,邀請開業診所中醫師陳嘉帆、新光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李毅評、結構治療創始人林兩傳談臨床診療,醫學會顧問許傑克與基隆長庚中醫針傷科主治醫師王朝慶聊古典漢醫新時尚,連方文山也分享本草、文字、印刷的特別演講,讓中醫以不同形式走進民眾心中。

方文山在演講時提到,古代的知識載體流傳,相當不易,以宋代醫書為例,它是用國家力量校改,至於一般民眾熟知的「本草綱目」,從完稿到印刷、刊行,整整花了18年,漢字極度蘊含形音義。中醫能被傳抄至今的文獻,在文學、醫學上都富參考意義。

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理事長陳麒方致詞時表示,因COVID-19疫情來襲,台灣的中醫利用率明顯提升,臨床療效是醫學的生命、文字是醫學紀錄的載體。從醫學發展來看,西醫處理人所生的病、中醫處理生了病的人,臨床標的不同,所以治療模式不大一樣。

陳麒方說,東亞先民的醫藥方術知識,大概在漢代總成,後來遣唐使與鑑真和尚把這些知識帶到日本,江戶時代發展出漢方,如今日本有漢方醫學專科,台灣與韓國則有中醫學系、韓醫學系,中醫、韓醫,與西醫共存健保架構系統。

陳麒方提到,台灣首名醫學博士杜聰明過往授課,也在課程講到中醫的精華在鍼灸與「傷寒論」湯藥、本草應用。這些中醫外治、內治的技藝,多數透過不同文字模式記載,影響現代醫學發展,並與主流西方醫學相互協作,治病救人。(編輯:李亨山)

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401150133.aspx

標籤:

Comments are closed